整頓份子錢:我時常羨慕年輕人的果斷直接
2023-10-19 11:06 | 來源:未知 | 作者:bj責任編輯
今年國慶假期前夕,我很是愧疚了一次。一個老朋友的女兒結婚,我帶著孩子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婚禮,到了地點后找不到人,打電話給老朋友,才知道婚禮在頭一天已經舉行。記錯了老友女兒的婚禮時間,讓我愧疚不已且遺憾萬分。
許多人情往來令人頭痛,但也有許多人情是令人樂于參與并為之欣喜的。自己沒能到場又真心愧疚遺憾的,必然是后者?上У氖,這樣的場合在人情往來中占比并不高。
人情往來是人際社會的常態,也是人的社會屬性的鮮明體現之一。自古以來,婚喪嫁娶作為人情往來的重要載體,既是人類社交的重要場所,也是展現人與人之間遠近親疏的小舞臺。以結婚為例,傳統的婚禮中,誰人抬轎,誰人接親,誰人迎候,誰人端盤,乃至誰坐主桌,誰去流水,婚禮堂前坐誰,花燭洞房誰鬧,都有相對嚴格的禮制,眾人為客為主,也都各安其位。與此相應,請客送禮皆是規矩,當請必請,當去則去,請客不為收禮,回禮無須“付息”。在這種狀態下,縱使個別人有特殊的難處,并無“去不去”“送多少”的糾結,也不至于因為較為密集的隨禮,導致生活受到太大影響。
現在卻有些不同,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,大概可以說“請客沒了標準,赴宴有了選擇”。有的人請客并不太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,將“朋友”“同事”的概念擴大化,哪怕是一面之交,哪怕同事數年沒有說過一句話,都能毫無負擔地派出喜帖。很顯然,這種“派單”有了做生意的思路,有了經營的思維。既然“派單”比較隨意,“接單”的人自然會有小心思,既可以“退單”,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“投資”。對于從傳統婚俗文化中走過來的人來說,確實不太適應。一方面請客不習慣“廣撒網”,另一方面收到喜帖也不習慣“放鴿子”,沒辦法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。
最近看到一個00后女生的發帖,頗有感觸。這位女生在國慶期間收到7份喜帖,按照通行的隨禮“標準”,一個月的工資還沒過完節就得花光,吐槽“工資直接打他們卡上吧”。更有年輕人“苦份子錢久矣”,于是提出“整頓份子錢”,并有眾多年輕人響應和實踐。比如隨禮只隨100元,舉辦婚禮只有家人參加,同學同事結婚湊份子包一個集體紅包……
有人認為,這些年輕人的做法,體現了年輕一代與上輩人對待人情往來的觀念差異,他們更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,更敢于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物。我同意后半部分的看法,但并不認為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存在根本差異,兩代人遇到的情況不同,沒有可比性。事實上,不管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,都反感將人情交往當成生意運營。兩代人有所不同的地方,只是在面對不合理事物的表達方式上,年輕人更加直接和果斷,上代人則會更加糾結。
不僅是對待份子錢,在其他人情往來方面,年輕人也表現出了老一輩人所沒有的果斷和直接。在一次聚會中,一位年輕的同行表示不喝酒,引起一位年齡較長者的不高興,于是端著酒杯主動敬這位年輕人。按照我們這個年齡的做法,即使對此腹誹,也當笑臉相迎,再找借口婉言相拒。然而,這個年輕人卻不屑于找借口,直言“不想喝”。長者失了面子,整個場面都很尷尬,但是私下不少人都認可這位年輕人的做法。尊重是相互的,尊重他人選擇和不選擇的權利,也是對自己相關自由的一種保護。
事實上,年輕的我們和年輕的他們,并沒有太大的區別,上代人是年輕人的成熟版,年輕人是上代人的過去式。許多時候,我也羨慕年輕人果斷直接的行事方式,這是能讓整個社會受益的“吐槽”和“整頓”。